热门关键词:  12345678  www.ymwears.cn  工业  企业  管理人员  as

您的位置: 主页 > 新闻中心 > 粮食文化 >
小麦文化的衍生
来源:粮食文化 点击: 发布日期:2020-11-09
信息摘要:
人类最初食用麦子也和稻子、谷子一样,是吃“麦饭”, 也称“粒食”。就是将麦粒蒸煮熟化,用筷子夹食。大约到了7500年前,才开始用两块石头将麦子撞碎,制造出来带有胚芽和麦壳


中国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。就大类来分,有食文化、酒文化、茶文化。就食文化而言,又分为米食文化、面食文化和肉食文化。我们所说的面食文化,则是从小麦文化衍生而来。小麦文化是区别稻米文化和玉米文化而言的。因为人们所说的面,通常是指麦面,所说的面食,通常是指用麦面做成的食品。
 
    中国的面食发源于北方,自古就有“北人食面,南人食米”的说法。但小麦的故乡却不在中国。最早的麦类是野麦,原产于西南亚,迄今人们已经发现了12000年前的野生麦化石。建于公元前5000年、座落在尼罗河之畔的古墓里,已经有描绘小麦的壁画。科学家认为,人类的文明史是与小麦的历史紧密相连的。小麦首先传入欧洲,然后又传入美洲。欧洲的小麦文化较为发达,因而有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之说。小麦传入中国,大约在5000年前,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中国西北地区,其发展轨迹是由西而东、由北而南。新疆、甘肃、青海等地都先后发现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小麦遗存, 年代不晚于距今5000年。新疆孔雀河畔的古墓沟墓地中发现的小麦遗存,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大都有小麦随葬,而且还发现了大型磨麦器。中国的小麦最早可能是在西部高原驯化成功的,大约到了商周时期,因为周天子西巡,沿途部落将小麦作为礼物奉献,小麦得以传入黄河中下游地区。1955年在亳州钓鱼台发现的炭化小麦,就是春秋时期的遗物。
 
    我国古代文献中,有许多关于小麦的记载。《诗经.周颂.思文》云:“思为后稷,克配彼天。立我蒸民,莫匪尔极。无比疆尔界,陈常于此夏。”当时后稷为百谷之王,天帝给他被称为“来牟”的麦种,他便在中原种植,并推广开来,而且不受疆域的限制。《诗经.豳风.七月》也有“禾麻菽麦”的记载。《尔雅》注曰:“来,小麦;牟,大麦。”《孟子.告子上》云:“今夫麰麦,播种而耰之,其地同,树之时又同,浡然而生,至于日至之时,皆熟矣。”古代对农作物有“百谷”、“九谷”、“八谷”、“六谷”、“五谷”、“四谷”等说法,但无论哪种说法,都少不了麦子。而且麦的地位越来越高,后来仅次于水稻,居于一谷之下,百谷之上。明代《天工开物》所列八谷是:稻、麦、黍、稷、粱、栗、麻、菽。
 
    小麦虽然系外国传入,但我国历代对小麦的种植都十分重视。甲骨文中有关于麦子收成的占卜,《礼记.月令》有天子亲自劝种麦的记载。汉武帝时,董仲舒曾建议在关中地区广泛种植小麦,并出现了两个推广小麦的著名农学家赵过和氾胜。三国时期,麦子没收获之前,不出兵作战。曹操在行军打仗时,要求军队通过麦田时“骑士皆下马,付麦以相待”,并下令“士卒无败麦,犯者死”。有一次曹操自己的马踏进了麦田,他判自己割发代刑。唐玄宗曾亲自在皇家花园种植小麦,并带领太子一起收割。宋代政府为了鼓励种麦,规定所有稻田上种的麦子全部归田户所有。由于历代的鼎力推广,到了明代,麦子已占北方口粮的一半。
 
    我国古代之所以看重麦子,是由于小麦秋种夏收,历经四季。古人云:“麦秋种冬长,春秀夏实,具四时中和之气,故为五谷之贵”。的确,五谷当中没有任何作物像小麦这样经历春夏秋冬,承载四时雨露。一些本草书还将小麦入药,称其功效在于“除热、止渴、利尿、养心除烦”,主治“口干舌燥、小便不利、失眠”,外用有“消炎、止痛、去湿”之功能。正因为如此,小麦后来居上,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粮。因而,北方人十分看重小麦。山东一带把正月二十一日当作小麦节,认为“给吃不给吃,但看正月二十一”。如果这一天风和日丽、阳光普照,便群情欢畅,摆酒设宴,同庆丰年。史学家认为,炎帝开创了水稻农耕文明,黄帝开创了小麦农耕文明,进而形成了长江以南的水稻文化圈和长江以北的小麦文化圈。
 
    人类最初食用麦子也和稻子、谷子一样,是吃“麦饭”,  也称“粒食”。就是将麦粒蒸煮熟化,用筷子夹食。大约到了7500年前,才开始用两块石头将麦子撞碎,制造出来带有胚芽和麦壳的粗糙面粉。有了小麦,有了面粉,才有了面食文化。这时的面食还比较简单,种类也很单调。后来,随着石磨、水车、蒸气机的发明,提高了碾磨的效率和质量,出现了种类繁多、更加精细的面粉;随着陶釜、铜鼎、铁锅等烹调器具的广泛使用,人类烹调技艺的普遍提高,尤其是当代随着红外烤箱、微波炉等新型灶具的出现,面食逐渐朝机械化、方便化、多样化、营养化发展,从而使得面食文化也逐步弘扬和光大。

全国服务热线

0516-68009627